資料一:
陸遊:
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載秧把,往來疾如鴻。」
資料二:
彌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一首偈語:
「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
http://www.pro-maitreya.org.tw/M/30/m30002.htm
退後原來是向前 : 在做事的時候應有布施的心,
表面看似吃虧,實際是真正獲得。
布袋和尚播秧詩:
手把青秧播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詩』的好處是短短幾字,可以讓大家去做不同方向的思考。
讀了以上布袋和尚的播秧詩,似乎也可以這樣思考:
一個飽受世間風霜折磨,從不肯低頭屈服的人,
低頭也許會看到另一片天空。
一個汲汲營營,從不肯稍稍停留的人,退一步原來也是向前的另一模式。
http://home.kimo.com.tw/uujuuu/040115.htm
--------------------------
陸遊:
浸種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小舟載秧把,往來疾如鴻。」
資料二:
彌勒佛化身布袋和尚的一首偈語:
「手把秧苗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
http://www.pro-maitreya.org.tw/M/30/m30002.htm
退後原來是向前 : 在做事的時候應有布施的心,
表面看似吃虧,實際是真正獲得。
布袋和尚播秧詩:
手把青秧播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詩』的好處是短短幾字,可以讓大家去做不同方向的思考。
讀了以上布袋和尚的播秧詩,似乎也可以這樣思考:
一個飽受世間風霜折磨,從不肯低頭屈服的人,
低頭也許會看到另一片天空。
一個汲汲營營,從不肯稍稍停留的人,退一步原來也是向前的另一模式。
http://home.kimo.com.tw/uujuuu/040115.htm
--------------------------
1、佛教在中國社會各階層長足發展, 詩和偈有貢獻,詩只能在精英集團中傳唱, 偈卻在民間不脛而走。(查網路的,網址再查)
2、佛教文學的詩歌,無韻。音譯相當於梵語gth的原文,義譯為頌。每偈由四句構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509171
3、道教也有偈,是一種詩體形式的誦神之辭。資料:高中選修歷史上,道教篇。
4、以道家思想及名詞來翻譯佛教經典的方式,被稱之為「格義」。
5、可以參考一下:請看文尾有關偈的說法
鄭愁予詩作【偈】:原文
不再流浪了 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然而 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 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結構:此詩很精短,只有六行卻又分三段。第一段句型長,表示節奏快,直到第三段時句子縮短許多,節奏也變慢了,意味著心靈已然澄澈如水,已洞悉生命之本質,也經驗到生命可以走進無垠的時空,不再依戀滾滾紅塵!
主旨:
這是鄭愁予非常有名的一首短詩,宛如精絕無比的現代絕句!是敘述生命之流程,從狹隘到開闊的體驗歷程,也是作者人生的經驗所在。
修辭:
以「石人」譬喻對永恆的追求,以「歌者」譬喻對生命的探索;意象鮮明、精巧。以「一方」比喻「侷限」,以「八方」比喻「廣闊」,用詞絕美!
意象:這首精緻的短詩,充滿倦、愁、淡然、與頓悟的感覺 ,也是全詩的意象所在。
首段,「 不再流浪了 」,點出疲憊的倦態 ,在生命旅途上不再沿路唱歌,只想進入時間的永恆之中,所以說「 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因為「石人」總是沉默不語而且是永恆的象徵。
第二段則又說自己不過是個遊子,並且是宇宙的遊子,以彰顯空間之大,遊跡之廣而回應首段疲憊的原因。接著說出想離開地球的侷限之意,故說「 地球你不需留我」。顯然已經洞見生命的真諦,淡然的心地風光,一覽無遺,因而引出第三段的結論。
故到了第三段,作者闡述自己來自一方,卻已能從八方散去,把生命的行蹤壯闊到無限的時空裡,這是豁達的生命本然。此外,一種令人感覺得到的「當下即淨土」的佛家思想。紅塵或者說地球,不過是暫時路過之處,終究要離去,且當由自己決定「 去向」,而作者選擇「 八方」而去,使整首詩的意境空間,遼闊到無法估計的一種宏觀思維,十分難得!我想這可能也是作者以「偈」當詩題的原因吧!因為「偈」在佛教中,通常是表示一種悟道的精微短詩,在此作者應用得恰如其分。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0041306452&q=1205081509171&p=%E5%81%88
2、佛教文學的詩歌,無韻。音譯相當於梵語gth的原文,義譯為頌。每偈由四句構成。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205081509171
3、道教也有偈,是一種詩體形式的誦神之辭。資料:高中選修歷史上,道教篇。
4、以道家思想及名詞來翻譯佛教經典的方式,被稱之為「格義」。
5、可以參考一下:請看文尾有關偈的說法
鄭愁予詩作【偈】:原文
不再流浪了 我不願做空間的歌者
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然而 我又是宇宙的遊子
地球你不需留我
這土地 我一方來
將八方離去
結構:此詩很精短,只有六行卻又分三段。第一段句型長,表示節奏快,直到第三段時句子縮短許多,節奏也變慢了,意味著心靈已然澄澈如水,已洞悉生命之本質,也經驗到生命可以走進無垠的時空,不再依戀滾滾紅塵!
主旨:
這是鄭愁予非常有名的一首短詩,宛如精絕無比的現代絕句!是敘述生命之流程,從狹隘到開闊的體驗歷程,也是作者人生的經驗所在。
修辭:
以「石人」譬喻對永恆的追求,以「歌者」譬喻對生命的探索;意象鮮明、精巧。以「一方」比喻「侷限」,以「八方」比喻「廣闊」,用詞絕美!
意象:這首精緻的短詩,充滿倦、愁、淡然、與頓悟的感覺 ,也是全詩的意象所在。
首段,「 不再流浪了 」,點出疲憊的倦態 ,在生命旅途上不再沿路唱歌,只想進入時間的永恆之中,所以說「 寧願是時間的石人 」,因為「石人」總是沉默不語而且是永恆的象徵。
第二段則又說自己不過是個遊子,並且是宇宙的遊子,以彰顯空間之大,遊跡之廣而回應首段疲憊的原因。接著說出想離開地球的侷限之意,故說「 地球你不需留我」。顯然已經洞見生命的真諦,淡然的心地風光,一覽無遺,因而引出第三段的結論。
故到了第三段,作者闡述自己來自一方,卻已能從八方散去,把生命的行蹤壯闊到無限的時空裡,這是豁達的生命本然。此外,一種令人感覺得到的「當下即淨土」的佛家思想。紅塵或者說地球,不過是暫時路過之處,終究要離去,且當由自己決定「 去向」,而作者選擇「 八方」而去,使整首詩的意境空間,遼闊到無法估計的一種宏觀思維,十分難得!我想這可能也是作者以「偈」當詩題的原因吧!因為「偈」在佛教中,通常是表示一種悟道的精微短詩,在此作者應用得恰如其分。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0041306452&q=1205081509171&p=%E5%81%8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