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98學測:佛教、耆那教與印度教都是從古印度的婆羅門傳統衍發而來。

 A  ) 佛教、耆那教與印度教都是從古印度的婆羅門傳統衍發而來。佛教與耆那教起源於對婆羅門信仰的反抗,而印度教則主要是繼承、並改革婆羅門傳統而來。這三種宗教雖然有各自不同的發展,但仍共同接受婆羅門傳統的某些理念,例如   (A)輪迴思想 (B)犧牲獻祭 (C)素食精神 (D)種姓制度   (98學測)

(A)婆羅門傳統有輪迴觀念,認為人死後會依照「業」(人的行為)決定未來轉世的形態;佛教認為有情眾生都在六道中生死流轉,唯有通過修行,才可擺脫生死輪迴之苦;耆那教認為生物皆受「業」所苦,且「業」是前生所定的,必須實行苦行,才能脫離輪迴之苦,獲得解脫;印度教認為人轉世的形態取決於在世時的行為,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這種輪迴是無止無盡的生死和苦難的循環,只有透過艱苦的修行,才能獲得解脫,為正確答案;
(B)婆羅門傳統有殺生的祭儀,如最重要的祭祀「馬祭」,便是以馬作為獻祭,而佛教和耆那教都反對祭祀殺生,印度教則部分支派流行宰殺動物作為祭祀的犧牲;
(C)婆羅門祭祀時也有用肉類,漢地佛教多為茹素,其他支派則不一定,耆那教有例行齋期,苦行者多茹素,印度教則既有流行宰殺動物獻祭者,也有嚴格的素食主義者;
(D)婆羅門的種姓制度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奴隸)四種,種姓間各有不同的社會規範,佛教和耆那教都主張種姓平等,印度教則承襲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

學科中心的解法:
【解析】
佛教主張人們的一切煩惱都是有原因的。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痛苦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唯有斷滅貪、嗔、癡的聖人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
而耆那教則主張:反對祭祀殺生;反對「吠陀」權威和偶像崇拜;強調種姓平等;認為「業」,掩蓋著靈魂原有的光輝,要得到徹底解脫就得學習制慾;而苦行能排除舊業,讓靈魂呈現原有的光輝,脫離輪迴之苦,得到徹底解脫。
印度教則認為每一種生命,包括人在內都有靈魂,靈魂附著一種不可見的業力,當有情的軀體死後,靈魂會在另一個軀體中復活,靈魂原有的業力就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人來說,一個人轉世的形態取決於他本人在世時的行為,行善者成善,行惡者成惡。這種輪迴永不停歇,只有通過艱苦的修行,獲得解脫。
因此三教的共同主張為輪迴思想。
(B)佛教與耆那教反對殺生,部份印度教則有犧牲祭祀。
(C)佛教、耆那教與印度教因派別不同,各有素食習慣,婆羅門教則有食肉的情形。
(D)佛教、耆那教主張眾生平等,反對種姓制度,而印度教承襲了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
(B)(C)(D)不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