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岸裡社簡史
岸裡社屬於中部平埔族群巴宰族(Pazeh)的一支,下有九社,包括岸東、岸西、岸南、葫蘆墩、西勢尾、麻里蘭、翁仔、岐仔、及麻薯舊社等,分佈於今台中縣神岡鄉、豐原市及後裡鄉等地。他們原居於大甲溪北岸的麻薯舊社(今後裡舊社),到了清初的時候,岸裡社領域擴至大甲溪南岸,並大舉南遷,發展為新而且是最重要的聚居區。此外,其支系崎仔社沿大安溪北上,移居鯉魚潭,形成頂社、中社、下社之部落;另有一部分則移居埔里。因此,岸裡社族人的散佈區相當廣。
岸裡社屬於中部平埔族群巴宰族(Pazeh)的一支,下有九社,包括岸東、岸西、岸南、葫蘆墩、西勢尾、麻里蘭、翁仔、岐仔、及麻薯舊社等,分佈於今台中縣神岡鄉、豐原市及後裡鄉等地。他們原居於大甲溪北岸的麻薯舊社(今後裡舊社),到了清初的時候,岸裡社領域擴至大甲溪南岸,並大舉南遷,發展為新而且是最重要的聚居區。此外,其支系崎仔社沿大安溪北上,移居鯉魚潭,形成頂社、中社、下社之部落;另有一部分則移居埔里。因此,岸裡社族人的散佈區相當廣。
2、岸裡社現況
岸裡大社聚落位於台中縣西北邊,在行政區劃上屬於神岡鄉,但事實上離豐原市很近,聚落東界剛好就是豐原市的界線,西邊距離神岡市街則還有4公里 之遠。清代岸裡大社的「番王」就住在這個村中,目前村子分屬神岡鄉的兩個村—「岸裡村」及「大社村」。村子地勢高亢,是神岡鄉地勢最高的聚落。雖然北邊瀕臨大甲溪,但也沒有水患的威脅。在清代的時候,整個村子四周建有圍籬,並且設立東、西、南、北四座城門,不過今天都已經看不到了。大社通事潘家,就住在西門附近,本地人俗稱為「通事宅」,原本規模很大,但今天只留下大廳堂部份而已。
3、其他
岸裡社之崛起與其效忠清朝並漢化有關。在清代,岸裡社長期扮演義番角色,立下不少戰功。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協助平定吞宵社(今苗栗縣通宵)之反叛。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阿莫率岸裡、烏牛欄等五社歸化清朝,同時被命令為五社土官,開啟岸裡社史的新紀元。
岸裡社長期效命清廷,參加之重要戰役有:
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事件、
雍正九至十年(1731?33年)大甲社等西部平埔番反抗事件、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事件等。清廷為酬答岸裡社,賜以大甲溪南之地。此外,岸裡社在土官潘敦的領導下,與漢人(如張達京)合作開發台中盆地,甚至於招佃開發屯墾地,對中部的開發貢獻甚大,而岸裡社的經濟力量也迅速提高。
資料源來:http://www.lib.ntu.edu.tw/en/node/586#Brief
(2015.11.16查閱)
-------------------------------------------------------
大甲西社,(「大甲」一名,原本就是「道卡斯」一語的福佬音譯),
大甲西社屬於平埔族中的道卡斯族。是清代北路平埔族蓬(崩)山8社之一,包括東西兩部落。東社在今台中縣大甲鎮附近,西社位於大甲西方的番仔寮附近。 (「大甲」一名,原本就是「道卡斯」一語的福佬音譯)。
到了1701年(清康熙40年),開始有福佬及客家移民來此拓墾,又因大甲具舟楫之利,可與中國大陸直接來往,漢族移民入墾人數日增,逐漸侵蝕原住民的田園和鹿場,影響他們的生計,漢人與原住民之間時有衝突發生。再加上地方官吏的腐敗,到了1731年(清雍正9年)終於爆發大規模的反抗。
1731年12月,大甲西社土著林武力、學生等因不堪淡水同知張弘章及其屬僚剝削,發動武裝抗官行動。…。次年5月負責鎮壓大甲西社事件的福建分巡台灣道倪象愷的一位劉姓表親,為求立功,竟將大肚社(今台中縣大肚鄉)5名前來幫助官府運糧的原住民殺害,並佯稱這5名是大甲西社的作亂「生番」。
此事引起歸化原住民的不滿,群擁彰化縣城理論,知縣敷衍了事,大肚社原住民大為憤慨,於是聯合南大肚社、沙轆社(今台中縣沙鹿鎮)、牛罵頭社(今台中縣清水鎮)、樸子籬社(今台中縣豐原市)、吞霄社(今苗栗通霄鎮)、阿里史社(今台中縣潭子鄉)等十餘社的平埔族原住民約2000多人圍攻彰化縣治。焚燒附近數十里民房,漢人百姓奔逃。事件擴大後,其他社如貓羅社(今彰化縣芬園鄉)、岸里社(今台中縣神岡鄉)、水裡社(今台中縣龍井鄉)、阿束社(在今彰化市香山里)等原住民也起而響應。因此大安溪到大甲溪之間的兩岸山谷平原陷入動盪之中。這是清代平埔族武力反抗事件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當時彰化縣(含今台中﹑彰化縣市)境內平埔族族社幾乎都參加了這一行動。
當時福建總督郝玉麟派台灣鎮總兵王郡親往督征,並先後從中國大陸徵調官兵6000多名,以及錢糧、軍火器械,船載100多艘來台剿辦。9月初,清軍採「以夷制夷」之策,得岸里社部份土著的協助,襲破阿束社。10月中旬清軍兵分七路,攻破水裡社,搜剿牛罵社及沙轆社。11月初清兵進搗小坪山反抗軍的據點,獲牛千餘隻、馬8匹、車數百輛,焚毀糧食400堆。最後吞霄社、大甲西社、貓盂社、雙寮社(今大甲鎮建興里)、苑裡社(今苗栗縣苑裡鎮市區)、房裡社(今苗栗縣苑裡鎮房裡里)等土官率眾投降,事件才告結束。
事件後,清朝政府改大甲西社為德化社、牛罵社為感恩社、沙轆社為遷善社、貓盂社為興隆社,並且建了一個「鎮番亭」於彰化市東郊的瞭望山(即八卦山),並改山名叫做「定軍山」。…
---------------------------------------------------------------------
清初清廷為避免漢人與原住民衝突,或發生變亂,因此對於「生番」地採行封山政策,劃定土牛紅線(或稱土牛溝),嚴禁漢人越界入山開墾。對於以平埔族為主的「熟番」地,則禁止漢人向原住民承租土地,但因漢人私自承墾原住民土地者眾,清廷索性於1724年(清雍正2年)開放「熟番」地予漢人承租拓墾。
這樣政策的改變,實際上也反映了漢人不斷移入,對土地的需求也日益迫切的一面。為取得平埔族土地的開墾權,漢人透過承租、交換、甚至入贅等各種方式來達到目的,像是第10章所提到的張達京就是最好的例子,其在興築貓霧栜圳時採取了「割地換水」的交換方式取得土地,之後,他還入贅岸裡社頭目家,成為所謂的「番駙馬」,所取得的土地高達三十餘萬租,直到現在,張家在台中仍是著名的家族。此外,不少漢人也會利用原住民憨直不嫻熟契約的弱點,以欺騙的方式取得土地。
資料來源:http://distance.shu.edu.tw/taiwan/ch13/ch13_sec01.htm,世新大學 (2015.11.16查閱)
------------------------------------------------------------
註:
巴宰族,即「巴則海族」,三民版的高中課本 (2015.9)
岸裡社,現在的台中神岡,三民版的高中課本 (2015.9)
大甲社,現在台中大甲,三民版的高中課本 (2015.9)
岸裡社土官潘敦,課本寫潘敦仔,三民版的高中課本 (201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