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上書詩
清·康有為
海東龍泣艦沉波,上相輶軒出議和。
遼台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車多。
聯名三千轂相摩,聯軫五里塞巷過。
台人號泣秦檜歌,九城謠諜遍網羅。
扛棺摩拳,擊鼓三撾。
檜避不朝,辭位畏訶。
美使田貝,驚士氣則那!
索稿傳抄,天下星爭磨!
嗚呼椎秦不成奈若何!
註釋
輶軒:古代天子使臣所乘之車。
遼台:馬關條約將遼東半島與台灣,割讓給日本。膴膴:肥沃。
轂,車輪的中心圓木。軫,車後橫木。轂軫,此處用作車之代詞。
秦檜:宋奸臣,此處指孫毓汶。
扛棺:意謂不惜以死諫爭。
椎秦:引用張良椎擊秦始皇的故事,喻打擊孫毓汶等賣國賊。
譯文
艦隊全遭擊沉,東海龍王看了也傷心淚零。
朝廷派出使臣,向敵人倭寇乞求和平。
神聖國土,富饒的遼東台灣,被輕易割讓,
激怒了各省舉子,到皇宮請願抗議賣國罪行。
三千人聯名上書,車馬擁擠得互相撞擊,
一輛接一輛,首尾五里沿著街道前進。
遼台人民在痛哭,賣國奸賊在得意歌唱;
揚言要捉人,風聲鶴唳,密探遍布京城。
抬著棺材,摩拳擦掌,敲響罵賊的鼓聲,
嚇壞了賣國賊不敢上朝,辭官躲在家裡。
高漲的士氣,使得美使田貝也感到震驚,
索取上書稿,人人爭抄,瞬息傳遍全民。
可嘆國賊不除,怎能挽救國家危亡的命運。
賞析
“公車上書”中,提出了四項解決辦法:
一、下詔鼓天下之氣;
二、遷都定天下之本;
三、練兵強天下之勢;
四、變法成天下之治。
康有為指出前三項還只是權宜應敵之策,第四項才是立國自強的根本大計。
雖然,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都先後失敗,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和激勵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救亡圖存,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並拉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公車上書”標誌著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變法思潮已發展為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和震動很大,康有為從此取得了維新運動的領袖地位。
作者
康有為(1858~1927),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光緒進士,曾約會試舉人千人上書清帝,變法圖強。戊戌四月,光緒帝曾傳康詢變法事宜。八月政變作,逃亡海外。晚年思想落後,成為保皇派。其詩風格雄渾,文辭瑰麗。著有《康南海先生詩集》。
資料來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137782103 (2020.07.06查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