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聖孟子,名軻,本是魯國人,後來遷居到鄒地(今山東鄒縣),便成了鄒國人。
孟子三歲的時候,他父親就去世了,由母親仉氏一手撫養長大。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先住在墳地附近,耳濡目染之下,常常玩築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孟母認為這樣很不好,就搬家了。
他們把家搬到市集屠宰場附近,孟子又玩起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來了。
孟母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也不好,又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跟以前一樣,還是看到什麼學什麼。他又跟著那些每月初一、十五進文廟的官員,學習起行禮跪拜、揖讓進退的禮節。孟母看了,心理很高興,覺得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孟母三遷」故事。
孟母是一位很賢明的母親,對小孩子的教養,她是身教言教並重。有一天,孟子看到東邊的鄰居殺豬,就問母親鄰居殺豬做什麼。孟母開玩笑說:「要給你吃。」她說完這句話以後,感到很後悔,自言自語地說:「我身懷這個孩子的時候,席位不端正不坐,肉切得不端正不吃,是為了在胎胞裡就教育他。現在他剛有一點知識,我就欺騙他,這樣會養成他不誠實。」於是孟母就去向那位鄰居買了一塊肉,煮給孟子吃。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並時加督促。讀書時,孟子如果稍有怠惰,她都會隨時加以糾正。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裡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回來,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刀,當著孟子的面,把織布機上的布割斷。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一丈、一匹,織完成後才是有用的東西。學習也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肯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的布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孟母的訓示,深感慚愧,趕忙跑回子思那裡,專心讀書。從此以後,再也不敢偷懶。孟子發憤用功,後來終於成為一代大儒。
原文: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語譯:從前孟子的母親,選擇良好的環境居住,是為了讓孩子學好。孩子不肯努力向學,就割斷織布機上的布來勸勉他。
★本文轉載自國語日報社出版李炳傑編著「三字經裡的故事」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