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北陸地區的搶米暴動
1918年的搶米暴動,當時發生在北陸的富山縣,一開始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純粹是一批當地鄉民請願,抗議米價過高。
當年的日本民眾大多吃不起魚和肉,因此稻米是相當珍貴的食材,時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米價從1915年後就開始不正常飆升。隨後日本在1917年參戰,派遣軍艦經由地中海前往歐洲,物資需求又更高。隔年7月中,富山縣的鄉民開始斷斷續續示威,最多時人數約百餘人。
到了7月底,事態突然大變,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被俄國革命黨處死的消息傳來,當時日本報紙廣發「廢帝槍殺公報」。隨後,首相寺內正毅決定在8月2日出兵西伯利亞,幫助蘇聯內戰中屬保皇黨的白軍,對抗布爾什維克的紅軍。不料這個舉動讓國內糧食需求大增,本來已經很貴的稻米,立刻又在一周後的8月9日,米價飆升55%。
在消息見報後,居民透過報導得知米價愈來愈高,趕緊跑到各地的米店買米。8月4日,200名抗議者前往富山縣襲擊米店,逼迫老闆便宜賣,如果不從就要放火燒店搶米。8月8日更誇張,富山民眾直接攔下往東京的載米火車,當地郡長不僅攔不住,在衝突過程差點被殺,倉惶逃出。隨後10日的報紙,富山各地已經是一片打砸搶,恐懼的氣氛也蔓延到關西地區。
當年位於兵庫縣西宮的甲子園球場還未興建,第四屆全國中等學校優勝棒球大會是在西宮與一旁武庫川間的鳴尾球場舉辦。乍看之下抗議與棒球兩邊本來沒什麼關係,剛開始《朝日新聞》還大篇幅報導,包括出賽的14隻隊伍都在9日後陸續來到鳴尾,開始在練習場傳接球等,13日還舉辦了首場抽籤會。不過,愈接近8月14日的預定開幕日,神戶當地就愈感覺到氣氛不太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