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中部公約組織:(1959-1979):軍事安全的區域組組

中部公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英文:Central Treaty Organization,簡稱CENTO),又名中東條約組織,成立於1955年,由巴格達公約演變而來,組織成員國為亞洲的伊拉克土耳其巴基斯坦。該組織為亞洲中東地區的跨國區域性安全組織,組織以軍事合作為主。1955年2月24日巴格達公約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簽訂,同年4月15日生效。總部設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1959年3月,成員國之一伊拉克退出巴格達公約,組織總部亦從原來巴格達遷至土耳其安卡拉,改稱為中部公約組織,同時並接納美國為觀察國。1979年,主要成員國之一的伊朗發生政變,該組織也隨即瓦解。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9%83%A8%E5%85%AC%E7%B4%84%E7%B5%84%E7%B9%94

------------------------------------------

圍堵政策   
        一、圍堵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之涵義及其產生之背景:西元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未久,由於蘇俄獨裁史大林及其同路人企圖赤化世界,在歐亞兩洲積極擴張,美國總統杜魯門(Truman)乃接受肯南(Kennan)之建議,作為阻遏共產集團此種狂妄行動之方策。Otto Pick與Julian Critchley在其合著集體安全一書中指出:「圍堵政策簡明之意義係跨越世界畫出一條界線,並同時提醒對方必須注意停留在這條線上的自己一邊,否則,將冒軍事對抗之危險。」圈堵政策,乃美國為謀加強其本身與所有友邦之軍事、政治與經濟之力量,以防止蘇俄之擴張。

        二、圍堵政策之措施及其效果:(一)「杜魯門主義」,以四億美元軍經援助土、希,兩國因而未被赤化。(二)實施「馬歇爾計畫」四年之間投下一百六十億美元,致使英、法、義等十六個受援國家之經濟得以復興,穩定了政經局勢。(三)美國與許多友邦及非共國家簽訂一連串之公約組織,諸如:北約組織(NATO)、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中部公約組織(CENTO)、美澳紐組織(ANLUS),美洲國家組織(OAS),故在圍堵上產生了相當效用。(四)利用美中、美韓、美日、美非及美西奪雙邊條約之簽訂,堵塞了圍堵上之缺口。(五)更以「杜魯門第四點計畫」(TEPP)科技知識援助世界落後地區,以期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增進大眾福利,並提高其新希望,而不受共黨之蠱惑和利用。(六)由於杜魯門、尼克森及卡特等總統對華政策之錯誤,致使中國大陸變色,至今猶在膠著狀態,有待三民主義之統一中國。(七)先後打下不求勝之韓戰與越戰,前者南北韓猶在陳兵相向,大戰有隨時爆發之可能;而後者則使越、高、寮早已淪入魔掌,並成為蘇俄之重要戰略基地。(八)任令卡斯楚派遣數萬之古巴武裝部隊,遠渡重洋,前住非洲、中東,及南歐各國,為其主子蘇俄打下史無前例之赤化代理戰爭,後患堪虞。(談子民)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_media/main-soc.asp?id=7785 (1983年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